从老板到村官——记沾益县三届、四届人大代表张同

从老板到村官

——记沾益县三届、四届人大代表张同

   

    模样憨厚且略显沧老,操着一口地道的播乐方言,性格于质朴和爽朗中透着坚毅,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第一次见到张同,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感觉。但貌不惊人的他,不仅是沾益县三届、四届人大代表,播乐乡鸭团村委会主任,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建筑老板。
  初中毕业的张同,是沾益县播乐乡鸭团村人。1989年,只有17岁的他就带领十多个亲戚朋友先后在昆明、曲靖、富源、师宗等地从事建筑业。因施工技术好、管理有方,生意越做越大,10多年下来,他负责施工的工程多次被评为省优、市优工程。建筑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当地有名气的建筑施工队。20074月,适逢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他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听到这个消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回乡当起了村官。

 

村官不是官 干好不简单


  有人说:“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村官’不是官干好不简单”。村委会主任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载着广大村民的信任和希望,是党在农村的路线、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需要具备敢干事、能干事的魄力和能力,能吃苦、肯奉献的公仆情怀,还要具备善做群众工作的技巧等综合素质。虽然张同在建筑工地上一呼百应,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但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基层工作,他对如何当好一村之“长”还是没一丁点信心。“刚上任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村里召开会议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进行安排部署,参会的其他人员均能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或汇报生产进度或提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张同像个木头似的杵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时隔六年,张同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两村”干部会议时的情景。为了尽快熟悉工作,适应角色转变,张同把工地上的事情交给亲戚,白天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到各村小组督促指导春耕生产,晚上他单枪匹马进村入户调查了解各村各户生产生活情况。在走访调查中,他以小学生的姿态不断地向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干部请教带领群众致富的良方,向身边的同事请教村务管理经验,向群众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空余时间他就积极学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远程教育件、群众工作技巧等等,并做到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力求短期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找准位置、进入角色、打开局面。

     

固本强基  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村民上山干活走山路,小孩读书上学走山路,妹子出嫁送亲走山路,村民进城赶集走的仍然是山路,鸭团村有史以来都是鸭团人用脚走出来的崎岖山路。从鸭团村到与播乐乡集镇有6.5公里路,需要绕过3座山3个村小组。张同心里很清楚,这条路要全部硬化最难的是钱无着落,可路一日不修,乡亲们就一日别想过上好日子。他召集村干部、党员、农民开会,动员大家齐心协力修路。村民一听说要修路,心情一下就兴奋起来,都说“支持,支持,修路咋个会不支持呢!”顷刻,张同感到自己增添了无尽的力量,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群众出门泥和灰的现状。为此,他多次跑到县交通局和乡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975万元,可要修好路仍差好几十万元。为了弥补缺口,张同个人率先出资1.6万元,并积极动员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捐资。他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乡亲们,短短两个月时间,捐资捐物达30万余元,义务投工投劳800多个,终于修通了公路。之后,他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先后修通了鲁海,上庄子上村、下村,下庄子四个村民小组的通村公路,使村民梦寐以求的“路好走、车好行、货好运”的愿望变为现实。村民孙柱生说:“坑坑凹凹的泥塘路被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取代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买微型面包车自用或跑客运,有的买农用车专门收购运输农特产品,村里的轿车、货车一下子从以前的200多辆增加到600多辆,近一半的农户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2010-2012年,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给本来就缺水的鸭团村带来了严峻考验,缺水一度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从根本上解决全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他带头垫付1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采取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垫资,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捐资以及争取项目资金等办法,多方筹资40多万元,新修水源点10,让全体村民从此喝上了洁净放心的自来水;全面疏浚了村内所有沟港渠道,改建水库坝塘3座,大大提高鸭团村综合灌溉能力。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他带领群众立足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目前全村除了种植烤烟、玉米、水稻外,还因地制宜种植当归600亩、附子近100亩及天麻、灵芝、板蓝根等中药材1456亩,涌现出一批种养殖致富能手。小口子村种植大户张正坤年种植烤烟20多亩,纯收入10万余元;鸭团大村蒋所周养羊年纯收入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976元,跃升至2013年的4480元。    

     

化解矛盾  和睦邻里关系

                   
   
和为贵,对一个家庭、一个地方来说莫不如此。张同常跟人说,一个家庭若整天吵吵闹闹咋个会富得起来?一个地方如矛盾纠纷重重怎能加快发展?当然有矛盾不可怕,得想办法解决。在化解信访疑难案件时,他坚持做到“三熟悉”,即熟悉信访根源,熟悉化解矛盾的关键点,熟悉信访人目前的工作、生活及心理状态,从中确定矛盾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先后配合乡、村综治办成功调处信访件200余件次。鸭团村张老汉老俩口年逾七旬,膝下虽有三儿两女,但子女们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儿子、儿媳间关系不睦,对老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推诿扯皮。老俩口多次到村委会反映这一情况,请求帮助调解。张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老人的三个儿子商量,让兄弟三人凑6000元资金,并出力帮助老俩口盖一间50多平方米的瓦房,而不足的5000元由张同自己垫付。解决了老人的住房问题后,张同又为他们争取到了民政救济和农村低保,并帮老人购买了仔猪,每到年关节前,张同还为老人送上柴禾和煤炭。“现在我们老俩口身体还可以,一年能养四头猪,过年杀一头,余下三头全部卖掉,每年卖猪所得基本够我们平常开销了。”提起眼下的生活,张老汉欣慰地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村民没钱交新农保张同帮着出30元,老人没钱看病他掏500元,学生欠学费他资助1000元……在鸭团村委会,接受过张同资助的人到底有多少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当代表就是要为民代言   

 作为人大代表,张同时刻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光荣使命,积极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敢于仗义执言,为百姓说话。他没有缺席一次人大组织的会议和活动。每次人大会议前,他都广泛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有针对性地做好审议和建言的准备。会中,深入思考,积极发言,认真提交建议议案,先后针对鸭团鲁海海子的开发利用、维修被卡水库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提高村组干部待遇、农村道路建设、清退供销社股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大部分建议都得到较好落实。如:《关于维修被卡水库的建议》得到承办部门的高度重视,投入资金20余万元,治理了出水水源、改建了抽水站、水井,彻底解决了当地1800多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和4000多亩的田地灌溉难题。会后,他及时组织选民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大会精神,把自己的理解和领会一同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当人大代表,就要大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不能畏首缩尾。”张同如是说。  
   
当村官,张同靠的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这样才能真心为群众服务。任村委会主任五年,他多方筹集100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架桥、兴教助学、开渠引水、建盖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人大代表活动之家”,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村民们件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个人真不错,如果不是他,鸭团村发展变化没那么大!”说起张同,熟悉他的群众、同事以及领导无一不竖起大拇指。
   
今年42岁的张同,在从一个建筑老板到回乡当村官角色变换中,实现了人生征程的华丽转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持续善举蠃得了百姓的尊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颂扬。他连续两届当选为沾益县、播乐乡人大代表,当选为播乐鸭团村委会主任;先后被评为沾益县“优秀共产党员”、“尊老敬老先进个人”、“优秀人大代表”。“既然大家信任我,选我当人大代表、当村主任,我决不让大家失望”,面对种种赞誉和荣誉,张同的话简洁而干脆。

 

(云南省沾益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袁红叶)

 

相关文章